第11版:程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程乡
2024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化的银幕散文
——重温影片《城南旧事》

●陈丽

雪莱有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重温经典电影《城南旧事》,那首《送别》犹在耳畔萦绕,仍在我的“记忆中萦回”。

影片《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知名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她曾随父母居住北京,书中是她对北京和在北京时童年生活的缅怀,对童年梦境的追忆,倾注了对祖国对北京的眷恋之情。编剧和导演在忠于原著意旨上,不仅仅讲述旧时代生活的悲喜哀乐、人的是非善恶,更是准确地提炼生活,描绘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委婉、细腻的艺术影像和创新的风格技巧,谱写了这部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丰厚艺术内涵的诗化的“银幕散文”。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再现,两者完美的结合,给人心灵以美的感染和熏陶,令观众为之落泪动情,它在1982年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故事奖。

这部影片恰如一条缓缓潺潺的小溪在自然地流动,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北京下层平民坎坷多难的生活情景。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天真孩童的主观视角和心理感受,追述了她身边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他们的人生命运。秀贞、小妞、小偷、宋妈是被那个社会抛弃的、敌视的、欺辱的疯子、稚童、窃贼和佣人,而小英子却在纯真的探求中亲近并同情他们,从扭曲的穷苦的灵魂中看到真善美,感受到人的柔情。

《城南旧事》中讲述了三个独立成章的故事:一是秀贞与一位大学生相爱,大学生因参与革命被反动军阀抓走,生下的女儿被扔在城门外下落不明,使她成了疯女人。孤儿小妞终日挨养父母的毒打,被迫卖艺求生。小英子使她和秀贞母女相认。为了寻找亲生父亲,秀贞带妞儿夜奔而横死在火车轮下。二是小英子与躲在残垣断壁的草丛里善良的小偷,无意中成为朋友。原来他是为了供聪明的弟弟上学而被迫成为窃贼,最后被捕。三是小英子家里忠厚善良的宋妈因为家境贫寒,背井离乡到城里出卖奶汁和劳力,靠做佣挣钱养活家庭,到头来儿子病死,女儿也被卖了,只好随庸懦的丈夫回到家乡。

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中心事件,它们完全并列,没有外在的联系,也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高潮,就像三个独立的“冰糖果子”,晶莹剔透。串起“冰糖果子”的,似乎是小英子的“眼睛”,其实,真正将影片串联起来的是不同段落中可以同样感受到的一种情思。开头影片中有一段旁白:“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正是这样一种游子追忆童年、思念祖国的哀愁和离绪,在艺术表现中将全篇架构串了起来。这种浓郁的民族感情不但把影片中平凡的人物照亮了,而且使影片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和诗一般的意韵。

这部电影用平稳、舒缓的节奏和朴实的蒙太奇手法,清新淡雅的电影语言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汇入“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相思”。例如英子领着小妞去找秀贞,那暗淡的房间留下悠悠摇晃的秋千,镜头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在茫茫雨夜里,秀贞领着小妞向着汽笛轰鸣中跑去,只听到呼喊声而不见其人影,侧面说出她俩已死于轮下,令观众望着屏幕深感震撼和惋惜。

影片结合象征含蓄的手法,在视觉、听觉上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诗意和画境,给观众留下耐人寻味、经久不忘的审美享受。影片的底色是灰蒙蒙的,那是为了营造旧时代特定的氛围;时而闪耀着玫瑰色、金色的光斑,那是童年的愿望和人们美好的心灵透出的暖色调;片尾红似二月花的枫叶由红变残,既揭示了时间的推移,又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冬日的北京、夕阳西下的城门、灰土墙的井窝子胡同、咿呀作响的独轮水车等,像一帧帧细腻的风俗画卷。那叮当响着的驼铃、发出嗡嗡响声的剃头挑担、校园沉重的敲钟声、充满诗意的课文《我们看海去》的朗诵、特别是那多次出现的深沉哀伤的骊歌……贯穿影片的始终,使影片带着无限惆怅和无法抹去的悲戚,也使原作者魂萦梦绕的故国之思更加哀婉动人。

故事的结尾是英子和父亲、和宋妈的生离死别。寂寥的清秋,满眼的红叶衰草,惨白的墓前,荒凉的古道上,祭完英子的父亲,宋妈坐上毛驴,与孤儿寡母的英子一家乘坐的马车背道而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告别的话语,宋妈忍住悲痛没有落泪,眼巴巴地望着她所挚爱的善良无助的一家渐行渐远。此刻的英子趴在后座上,用她清澈而迷茫的目光遥望宋妈,相视无言、恋恋不舍。那悲哀深沉的目光、离去的毛驴、徐徐驰动的马车、叠印的枫叶,那熟悉的《送别》,把离情别意渲染得让人透不过气,直到影片结束仍让人意犹未尽、无限感慨。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