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3版:要闻·时评
2024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放校园不能“把大学当公园”

■ 徐林生

最近,大学开放校园话题引起广泛关注。1月2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有关政协提案答复意见称,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近年来,关于大学校园开放话题持续引发热议。一方面,有舆论认为,大学是宝贵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独特作用,更好地回馈社会和纳税人;有网友觉得大学校门开得越大越好,有媒体评论甚至反问:“为何不可以把大学当公园?”

一方面,不少高校对此有诸多担忧,如:干扰教学科研秩序、破坏人文氛围、引发师生不满、增加额外工作量、加大成本开支、升高交通治安风险、容易被商业机构利用牟利等,显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在舆论持续关注下,像“挤牙膏”般略显被动地推进校园开放。

其实,对部分大学而言,其校园早已部分开放。如:在寒暑假期间,一些知名高校允许游客及各类研学团队,经预约由指定校门进出参观;有的高校内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设施,节假日也对社会开放。而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主校区,连围墙都没有,完全与社会街区连成一片,成为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

教育部发布上述答复意见表明,如今继续争论大学校园开放与否已无多大意义,公众关注重点应该转为如何开放问题上。我国高校分布在不同省市、不同地段,各高校重点职能、培养人才方向以及校园规划差异甚大,要求各大学“一刀切”彻底开放校园,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像上述湖南两所“没有围墙”的大型综合性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不宜简单复制。

大学毕竟不是一般景区,更不是可随时出入的城市公园,其担负着“为国育才”根本重任,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才是大学真正主人。因此,讨论研究大学开放校园事宜,务必以不损害高校师生根本权益为前提,因地制宜、不搞攀比,周到安排、有序开放才是应有之举。假如简单地“把大学当公园”一放了之,难免影响教学秩序,有违开放初衷,显然是不负责任之举。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