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家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家庭
2024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个眷恋的地方真幸福

●陈华

尽管有了自己的小家,但原生家庭依然让我无比依恋和牵挂,于是乎,常回家看看便成了我铁打的行程。

汉语词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我没有远游,但跟母亲居住的地方足足相隔了五十公里,没有朝朝暮暮的相望和一日三餐的同桌。

虽然平时可以借助视频、语音与母亲话家常,通过一些细节片段来捕捉她身心是否健康,然而,还是没有减弱我对母亲的牵挂。因为我注意到,母亲为了不让孩子过多担心,在电话里头只说好的,只有回去了,与她零距离接触,方才真相大白。

这些年,母亲随着年岁的增高,父亲的离去,儿孙们各自成家立业,以及周围邻居的离去,与她聊天的人越来越少了,昔日挂在脸上的笑容明显少了,且变得更沉默。尤其是去年两次上医院回来,不时听见她自个儿在叹气。看她闷闷不乐,便私下问她,原来是多重顾虑引发,她说:“自己身体不好,不但帮不了子女,还影响了你们的正常生活。”我回应她:“妈妈,别这么说。小时候是你照顾我们,如今你年纪大了,由子女照顾你是天经地义的,你不必自怨,谁都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母亲沉默了一会,接着说:“我已经满足了,三个儿女都很孝顺。不过,我一天一天老了,看不到你们的未来,但会担心你们年老的时候,子女少,而且有些还远在外地工作,遇上身体不好怎么办?”我安慰母亲:“妈妈,别想那么远,行到做到。先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目前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完善,何况我们兄妹几家,也可抱团取暖。”母亲听了,若有所思,点了点头。望着母亲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越长越浓的白发,还有越来越慢的步伐,我鼻子一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她都这个岁数了,依然挂念着孩子。我明白自己该做的,往往刚从母亲那儿回来,又开始谋划着什么时候走得开、便回去。

说真的,我喜欢踏入家门一声“妈妈,我回来了”的那一刻,我也很欣赏妈妈抬起头、望着孩子的那一束目光;那些光芒写满了母子之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想当年,父母年富力强,如山如水的爱,成了我的守护,成了我的支撑。多少次,在外漂泊回来,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心中积压的“阴霾”便得以全部消散。因为无论何时,家才是最安全且最具温度的港湾,家中,哪怕是藏在角落里的尘埃也是我熟悉的味道。这一点,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要不然,为何逢年过节,成千上万的游子会千里迢迢、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兴奋地奔走在春运路上?家是一种斩不断的牵挂、解不开的情结啊!回家赴团圆成了千千万万人一年中最大的盼头。

确实,母亲最盼的也是团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即便没有过多的欢声笑语,即便是最普通的家常菜饭,这种团圆也别有滋味,吃得也香甜,母亲的胃口也明显好些。为了让母亲方便“点名”,我们索性把每个人的餐桌位置固定了下来。这样,母亲可以像“阅兵”一样看孩子们吃香喝辣,孩子们能吃会干自是母亲的乐事之一。

每一次回家有每一次收获。我不像今天的孩子,有条件可用照片、视频记录成长的点滴,但回家与母亲面对面的闲聊,似乎激活了她更多的记忆细胞,哪怕是断断续续的叙说也能让我找回很多遗失在时光列车上的碎片,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七拼八凑,便是我童年的故事、青春的相册。说句心里话,我打心底佩服母亲,家中三个孩子,至今能把每个人的喜好记得一清二楚。

母亲一直心疼我长得纤弱,闲聊时她总喜欢从橱子里找出一些牛奶、饼干、花生、糖果给我,说多吃点,才不会那么瘦。其实,我不习惯吃零食,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母亲以为我爱吃,便会打包放到我房里,说记得带回城里去,饿了可以充饥。 这份专属“孩子”的体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管你多少岁,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的无比幸福。

家,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虽然我很清楚季节有变换,时令有更迭、人有衰老……这些都属正常的规律,但我衷心地祝福亲爱的母亲健康长寿!母亲在,有我的眷恋,有我的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