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梅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梅花
2023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语凉夏

□李冬雪

竹,挺拔俊秀,中空有节,古往今来人们称颂其君子的品格。其实,在诗人眼中它还似一位多情故友,陪伴人们度过炎炎苦夏,送去一缕缕清凉的慰藉。

竹之诗情,在于观之忘俗,令人心静生凉。唐代诗人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跟正午一样炎热,可见酷暑难耐,夜不能寐的诗人打开房门,门外是皎洁的月光、浓密的树阴、婆娑的竹林和虫吟。清晰入耳的虫鸣反衬出夜深人静,构成了诗意静谧的画面。此时,诗人感到有阵阵凉意袭来。“不是风”三个字宕开一笔,引发读者联想月下竹林的清幽,思忖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诗味隽永。明代文人陆容也深谙此道,他在《满江红·咏竹》中写道:“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坐在竹荫下休息,烦闷的暑热仿佛退去了,心中躁郁一扫而光,连淡淡的竹木香气也隐约嗅得到。“清心”二字道出了作者倚竹而栖的恬适心境。

竹之柔情,在于取之为器,令人高枕安卧。夏天,竹笋成林,人们将竹子一层层地剥成篾片,做成席子、竹枕、竹床等床品。据清代赵翼《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记载:“编竹为筒,空其中而窍其外,暑时置床席间,可以憩手足,取其轻凉也,俗谓之竹夫人。”南宋诗人陆游在《初夏幽居》中如是说道:“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屋外有竹树幽深翠绿,室内有竹夫人冰肌沁肤,诗人紧扣夏日之竹带来的清凉之便。“新聘”二字以拟人手法,体现对竹制品的喜爱和亲昵之情。北宋词人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云:“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虽不说话,却似脉脉含情,助人纳凉解忧。这想必是苏轼笔下另一重意义上的“不可居无竹”吧。

竹之幽情,在于闻之动衷,令人空灵蕴藉。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本是香的,但有风从竹林穿过,花香便混合了竹香之清雅。竹子上的露水在竹叶掩映下原是难以察觉的,但露水从竹叶上滴落水中,发出叮咚清脆之响,便产生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清寂之美。竹露清响,化作空灵的音符,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诗人产生想弹琴抒怀进而思念故人的意绪,“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将对友人之思细腻而又淋漓地传达出来。又如南北朝诗人沈约《咏檐前竹》诗中“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露水与竹子的意象搭配在一处,显得格外清冷。月下竹影参差、竹叶飒飒,如轻声低语,慰藉着诗人孤寂的心。诗的最后一句“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诗人想象竹子说的是自己宁愿生长在君子的窗外,也不愿与池畔的群芳为伍。竹语蕴藉含情,自蕴气节和朴素的襟怀。竹虽披森寒之色,却温润如玉,君子有度,令人倍感清幽却不怆然。

竹语飒飒,千枝万叶似摇扇,笑谈夏夜里清凉的诗话。竹语声声,千竿万竿如吹箫,诉尽人世间悠远的情思。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