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峰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文峰
2023年5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的变迁

●曾向红

身在山城,随意驱车兜风,离开县城,就能进入美丽乡村。一路接一路地前行,一村连一村地观景,导航无忧,随时都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有时间循着推介去寻找美景,走走未曾到过的村落,看看别处的田园,游游山,玩玩水,没有“此路不通”的顾虑,任情去留,真是太惬意了。

我的家乡是兴宁市罗岗镇甘村,过去,我们的出行大多是背个包袱两脚走天下。读四年级时,我跟着小伙伴走了六七公里,才第一次到圩镇;读初中时,跟着大嫂婶子们走七八公里,到大坪小姑的新家“查家门”走亲戚;几个姐姐曾走十五六公里山路,去爸爸的工作单位……如果办事要去县城,不管去东边坐“南山班车”,还是去北边坐“霞岚班车”,或是去西边坐“大坪班车”,均要走约六公里的路,所以,大家戏称我们这个村子是“中点”,也是偏点。如只用脚步丈量,可真是中点,旧时从兴宁到江西的驿道,我们的村子可是必经之路、兴旺之地。至今还流传着挑担阿哥住甘村“景昌隆客栈”的山歌:罗岗行下甘村街,十嘅鸡公九嘅啼。十嘅阿哥九嘅妹,可惜亏了小老弟(客家话“嘅”,量词“只”的意思)。但是,从村子出外办事,就很麻烦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时,我们都有一个非常光荣且都乐意去做的任务,就是去县道霞岚段接叔叔一家回来过年。最初几年是帮忙提、扛东西,到后来叔叔有专车了,还是要去接。因为那个村道当时叫机耕道,只有人、牛、单车、拖拉机在路上走,坑坑洼洼,拖拉机轮辙碾出一条条凹槽,小汽车根本没有办法过去。姐姐们接人接出了经验,出发时挑上两把稻草,带上锄头,一遇到车轮将被困,立即往轮子下面塞稻草,或将那凹槽锄平,忙得汗流浃背,往往是家里中午的饭菜都凉了,接人的人和被接的人都未到家。这是怎样酸爽的体验!

更有件自己做主角的尬事,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山里人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的,很少要到医院去。当时,快到预产期的我,一直在娘家放心地住着。因为自己心里盘算,丈夫在县城上班,坐月子时不如由自己妈妈照顾。再者,这边的接生员又是很熟悉的婶婶。幸好,事情顺利进行,宝宝出生了。婆婆和大嫂走了五六公里,挑来酒和鸡,吃了午饭又走路回去了。在妈妈家住了二十多天,眼看孩子快满月了,丈夫利用周末回家,与一个开中巴车载客的村里人约好,租他的车一个小时,来妈妈家接我和孩子回去。好长时间,左等右等都不见车来,那时电话又不方便,无法联系。后来才知道,中巴车走到离妈妈家一公里远的地方,被路上的烂泥困住了,借来附近人家的锄头认真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车子再不敢往前走那一段烂泥巴路,脱身退回去载客了,还误了人家的班车时辰……丈夫心里很过意不去,付了原来讲定的300元,还一直觉得欠司机一个人情,六年后我们在城里买房子,了解到那位司机的妻子做窗帘生意,便主动打电话让他妻子帮忙做窗帘。说回当时,看着丈夫累得有点愠怒又不好发作的表情,我低下了头,并即刻与妈妈商量,请生产队的雄哥开拖拉机载我回婆家。妈妈在拖拉机货厢上放了一把稻草,让我抱着孩子坐在那里,我背靠着自己的衣服袋子,就这样一路颠簸着回家了。回到家,大嫂直惊呼,说我的眼神像受了惊吓似的。大概是被一路的颠簸和哐哐哐的拖拉机声吓得吧。我也一直戏称,我的孩子人生坐的第一辆车,是拖拉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出行条件也越来越好,这样泥泞不堪的路,再也没有了踪迹。每到年节,山区的路一样车水马龙,基本每家都有了小车,高速路修到了邻村,村道硬底化了,向外延伸、延伸,给百姓以绵延不断的希望、福气!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