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3版:要闻
2023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卖好“土特产” 端牢“金饭碗”

●万自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近日在视察广东时又强调,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确实,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卖好“土特产”,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梅州“土特产”数不胜数,如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平远橙、兴宁鸽、长乐烧酒、客家娘酒、客都草鱼、高山茶油等,这些是官方和媒体推介、公众耳熟能详的“梅字号”,为梅州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千百年来,客家祖先几度迁徙,有大量“土特产”深藏民间,深藏在方志的史料库里。“土特产”不单指地里生的、山上长的,还应包括“老字号”的各种特色美食、特色工艺、特色技能。如盐焗鸡、酿豆腐、腌面、三及第、麦芽糖、牛肉干、牛肉丸等特色美食,如大埔陶瓷、五华石雕、丰顺喇叭和出口欧美的一些特色手工艺,如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线木偶和足球、烧火龙、上刀山、坐刀轿等特色文化、特色民俗,还有很多民间治理奇难杂症的祖传秘方等。以前听家乡长者数过,这个村以打石头出名,这个村以打铁出名,这个村以做竹篾出名,这个村以打棉被出名,这个村以糕点、甜粄、炒牛杂出名……简直“村村有绝活、寨寨有美食、家家有宝典”。因此,要深挖细掘客家文化、客家智慧中的“土特产”,契合新时代新消费新需求,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含金量”。

其实,“土特产”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关键要防止熟视无睹、不知宝贝;也许“土特产”有天生不足的地方,在卫生许可、质量标准、安全认证等方面可能还不够规范,但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而是要抢抓机遇,扶上马再送一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聚焦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和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我们要更加注重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更加注重把“土特产”盘活卖好,端牢“金饭碗”。首先要以产业化思维投资“土特产”。要强化高端统筹,以“土”迎新,以“特”引资,让“土特产”进入招商手册,进入项目推介,真正让“土特产”成为“香饽饽”。其次要以标准化行动培育“土特产”。要牢固树立品质思维,总结梅州柚、嘉应茶(客家炒绿)等“土特产”的有机之道、富硒之道、长寿密码,借鉴延安洛川苹果、重庆涪陵榨菜、山东金乡大蒜等培优做强的有效做法,大力强化质量提升、标准化行动,真正让“土特产”“土”得让人放心、让人陶醉。再次是要以品牌化建设卖好“土特产”。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支持开展原产地认证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培育打造产业龙头,大力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要借力网络直播等新渠道、新业态,吸引好奇心,收获打卡量,抬升销售热,推动“土特产”从销量好到效益好转变。要借力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风口,推动“土特产”由卖“原字号”农产品更多向卖制成品、“卖品牌”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