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深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1版:深度
2023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山兴山闯新路 强村富民拓发展
——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工作纪实
甲华村群众家门口的休闲公园环境舒适。
Y188线“单改双”项目是工作队进驻南磜镇以来总投资最大、总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农村公路项目。
S334线南磜镇甲华村休闲驿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南磜镇犹如深山的一颗明珠,闪耀寿乡。

莽莽群山之间,蕉岭县南磜镇起伏连绵的万亩竹海绿浪叠涌,竹下孕育的新笋、南药生机勃发,产业兴旺的前景可期。此时,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队长凌传好与队员们站在竹海公园高处远眺,激情满怀:“这次的任务虽然很重,但是有组团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有百倍的信心和浑身的干劲。”

凌传好表示,工作队将始终“以镇为家、以民为亲”,加强沟通对接,高效整合资源,探索有效模式,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南磜镇高质量发展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党建赋能

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蕉岭最偏远的乡镇。”这是凌传好和队员们见到记者一行说的第一句话。南磜镇地处蕉岭县东北部,东与梅县区松源镇相连,南与蓝坊镇、梅县区隆文镇相接,北与福建省武平县和上杭县毗邻,是粤闽边境重镇、山区大镇。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不便,“偏”“远”“发展难”成了工作队的“南磜印象”。

瞄准问题靶向发力,聚焦弱项精准提升。据了解,工作队的成员主要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工商银行梅州分行。“自入驻以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有效整合资源,从优化班子配备、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履职能力、健全工作制度四个方面着手,全面加强各村‘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乡村振兴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以帮扶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果。”凌传好表示,工作队通过深入开展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选派了两名优秀的工作队队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拓宽产业发展思路,切实改变当地面貌。

“这儿是我们的办公区,镇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也设在此处。”据工作队队员、驻皇佑村第一书记曾宇介绍,蕉岭县把“党建、人才、发展”三个要素高度融合起来,高标准建成全县8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南磜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由镇党委牵头抓总,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选优配强驿站工作人员,保障人才驿站建设运营工作。“我们借助与梅州农林科学院合作契机,邀请科技特派员、智库专家教授等入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积极为乡土人才授课,先后组织开展林果种植、食用菌栽培、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凌传好说。

规划引领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

党旗飘扬风帆劲,大道通衢向未来。来到皇佑村察看主村道Y188线“单改双”改造工程现场,一条宽阔平整、标线清晰的盘山柏油公路映入眼帘。游客还能下车步行至一旁的栈道休憩。

据悉,主村道Y188线之前是单行道,多险弯,群众出行受阻。工作队进驻后,召开座谈会并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并与镇村干部实地勘察。同时,充分整合组团单位资源优势,多次与各有关部门、村民代表商议改造方案。“多方筹集资金,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一困扰当地群众几十年的出行难题。”据工作队队员叶广平介绍,该项目是工作队进驻南磜镇以来总投资最大、总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农村公路项目,总投资480万元,总里程2.65公里,全线采用四级双车道标准,路面平均宽7米。“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串联相关景观节点,争取把这条公路打造成最美乡村公路。”工作队队员汤思齐透露,工作队还将加快推进S334线步上至蕉城段、S223线隘罗坪至步上段和村庄“单改双”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通城乡融合发展“主动脉”。

在S334线南磜镇甲华村休闲驿站内,村民有散步遛弯的、有聊天攀谈的……三五成群,悠然自得,织就一幅和谐的画面。

“驿站改造多亏了工作队。从前,我便想通过盘活边角闲置地,将其转型升级成休闲驿站,提升整村乃至全镇‘颜值’。”甲华村党总支书记刘广华表示,他的想法得到了工作队认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甲华村投入近80万元实现了“边角地”蝶变。现在位于S334线公路的驿站已建有卫生间和休闲长廊,可供附近村民和往来游客歇息。此外,驿站的停车位以及相关配套也在完善当中。

“前期考察调研时,不少村民表示南磜圩镇无‘圩’可赴。于是我们积极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希望建设农贸市场补齐圩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圩镇品位,努力将南磜打造成‘环境美、产业兴、设施齐、群众乐’的美丽圩镇。”工作队队员、驻甲华村第一书记李柏如笑着指向甲华村正在修建的一河两岸:沿岸将建设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再现“南磜圩”盛景。

抢抓机遇

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一次次深入调研中,工作队渐渐摸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振兴发展之路——“南竹北茶”。“南磜属边远山区,山高林密,劳动力不足,发展‘短平快’产业并无优势。于是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有基础且能够持续‘造血’的产业。” 据凌传好介绍,工作队立足南磜镇竹产业资源丰富、茶产业底蕴深厚、林地优势突出的特点,找准突破口,提出“南竹北茶”发展规划。并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过程中,让产业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发展“锦上添花”,打响产业“特色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南磜,别的没有,竹子多得很。引入龙头企业,全力发展竹下经济,进一步激发竹产业新动能,助推乡村振兴。”在竹海公园内,凌传好俯身指着竹下刚刚种下的灵芝菌包。据了解,为做大做强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工作队联合镇党委政府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积极谋划“两核一区”,即以毛竹林相对集中、地域特色明显、发展前景较好的南磜镇皇佑笔林场和竹海公园两大新型毛竹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在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毛竹产业示范园区。工作队队员、驻皇佑村第一书记曾宇透露,工作队还牵头在另一片山坡集约了近400亩土地,培育种植仿野生黄精。“黄精技术管护难度不高,农户易管理,但其药用经济价值可观。相较于一般中药材还有一个优点,若市场价格不好,当年可不挖,留在地里逐年增值,解决了农户对销路的担忧。”曾宇说。

“工作队组织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让我增长了见识,下次有这样的‘充电班’还要参与。”南磜镇金山村种茶大户王发胜直言。日前,工作队牵头,邀请茶叶行业资深专家开展了茶叶种植技术培训会,让广大茶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更多茶叶种植的科学技术,增强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在南磜,整村种茶的村庄有不少,茶叶是当地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也是需要接力打造的一张特色名片。但南磜茶基地较分散,接下来,工作队将引导茶农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强化品牌建设,在扩面提质、做优做强、服务保障上下足功夫。“要加强与茶科所等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加速转型升级,探索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发展专业合作社、村企共建等方式加强‘产业链’的韧性,实现茶产业从‘小、散、弱’向‘集、聚、强’抱团融合发展。”凌传好与队员们期待着“深山茶香,香飘远方”。

记者手记

传驻镇帮扶薪火 启乡村振兴新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来支撑和保障。南磜镇地处偏远,是藏在“山沟沟”里的璞玉,有待打磨擦拭。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新挑战,面对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作为群众的“贴心人”和乡村振兴的直接“操盘手”,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

既要接好“接力棒”,更要做好“传帮带”。一到岗,队员们就向当地的镇村干部学习取经,尽快熟悉村情民情、学习政策业务、转变身份角色,迅速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确保责任不缺位、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

乡村是个大舞台,奋斗就能看到好风景。谋定而后动,在弄明白“乡村振兴包括什么、要做什么”,搞清楚“村里的短板是什么、群众的期盼是什么”,琢磨透“帮扶重点在哪、如何开展”后,工作队一一列出目标规划,即刻“动身”,四处奔忙,真抓实干、精抓细干、埋头苦干,凝心聚力描绘出属于南磜的秀美画卷,势必让这块深山璞玉绽放出炫目的光芒。(丘琼)

●本报记者 丘 琼 吴腾江

特约记者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