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公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文化公园
2023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桩对联“公案”

●马斗全

想起四十年前的一桩对联“公案”。

1983年初,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迎春征联活动,所出上联为“碧野田间牛得草”,以当代文艺界三个知名人士名字组成,要求下联也为三个人名。我也拟联参加了。

上联的“牛得草”,自然使人首先想到著名作家马识途。奈“识”与“得”均系仄声,平仄不合。七字联,有似七言律诗的对仗联,平仄须很讲究,最后几字的平仄尤须讲究,“马识途”显然不能用。还因为“马”与“牛”太近,几乎属同一类,不宜属对,正如古人一般不以“柳”对“杨”一样。所以只好放弃,而另思谋其他人名。后想到作家、诗人叶知秋。“叶知秋”对“牛得草”平仄正合。另拉来电影演员白杨和村里。我投寄的应征下联为“白杨村里叶知秋”。自以为“白杨村里叶知秋”对“碧野田间牛得草”较宜,时间同为秋天,一为野外,一为村内,自然而合情理。

随后公布的征联结果,拙对连三等奖也没能获,获一等奖的是“金山林里马识途”。我总觉得,一等奖之对并不很好,除“马识途”平仄不合外,“金山”一词也显生硬。常说的“金山银山”和“水漫金山”故事外,有“金山寺”“金山县”等,而却少见“金色的山”或“金黄的山”,更未见过“金山之林”之类说法。此外,就生活常理而言,树林里老马识途或马认得树林里的路,只是为对句而对,村中见杨叶飘落而知天下已秋,倒合情理,且还有点诗意。我虽然心存疑虑,但又恐因偏爱己联而难分优劣,于是便给评阅人员中的名家王力、周振甫二先生去信,以求得到一个放心的结论,或者教人信服的理由。同时也致信诗联名家山西大学教授罗元贞先生(梅州兴宁人)。

很快就收到几位老先生的回信。王力先生信中说:“我写这封信是声明我没有参加评阅。报上说王力等评阅是错误的。”言外之意,自己不对评选结果负责。同时还告知我他所听说的评审意见:“他们说叶知秋不如马识途有思想性。马识途虽平仄不合,但是可以通融。”周振甫先生信中说,初选时没有选“叶知秋”,开会时谈到“叶知秋”,北大吴小如先生提出“叶知秋”对“牛得草”好,这才又回头去找“叶知秋”,拙联方得进入评审。研究时,有人认为“马识途”对“牛得草”好,并且提出“碧野田间”的词组结构是二二,“金山林里”也是二二,而“白杨村里”是三一,所以最终还是取了“金山林里马识途”。不过这理由并不能使人信服。“金山林里”与“白杨村里”结构相同,一作二二,一作三一,殊不可解,何况古来诗联中以“村里”组词者多不胜数。并且据诗联常识,一联为二二,所对联自然也以二二来读,如李商隐《赠从兄阆之》以“石藓庭中”对“荻花村里”,断不可当作三一结构而读作“石藓庭/中”“荻花村/里”。又如郑谷《笔峰》诗与“碧野田间”“金山林里”相似的“秦垄竹间”“宕渠花里”,决不可读作“秦垄竹/间”“宕渠花/里”。“白杨村里”即多有白杨的村子里,并非村名,自然应读作“白杨/村里”,怎么可读作“白杨村/里”?罗元贞先生认为“金山林里马识途”不如“白杨村里叶知秋”,因此还给中央电视台写信提出批评,并且指出:“‘白杨’对‘碧野’,比‘金山’好。‘知’字是平声,比‘识’字好。下联全句比一等奖自然而合情理。”

那次征联评选,可以说见仁见智,而成一桩公案,转眼已过去四十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似这样的游戏之联,自己品味比较一番也就算了,当时怎么好打扰几位老先生。王力、周振甫、罗元贞三位先生均早已作古,他们对一个普通参赛者、无名后生的负责精神,至今思来,仍甚令人感动。

 
 
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