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时评·体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时评·体育
2023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需构建群防群治全民反诈新格局

■ 刘燕花

据3月1日《梅州日报》报道,河南女子鲁某通过游戏结交了一位来自我市五华县的网恋对象宋某,岂料这位情郎竟是诈骗分子,骗取其30余万元。最终,宋某因诈骗罪受刑罚。

鲁某、宋某两人因玩“王者荣耀”而打破1500公里的时空限制在微信上从相识到相恋,再到上当受骗,整个案情的发展脉络与“杀猪盘”如出一辙。为何我们的反电诈宣传铺天盖地,但现实中“杀猪盘”仍能“春风吹又生”?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内心的防范底线被冲破而陷入了“杀猪盘”的屠宰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浩瀚无边的大数据时代中“裸奔”的我们,个人信息早已在诈骗分子的指尖上畅游。他们已循着每个人的内在需求编好剧本,布好人设,“邀”你共演,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突破你的防范底线,以各种“幌子”实施钱财诈骗,屡试不爽。

为打击“电诈”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国家相继出台法律法规。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更是国家首次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并规定对电信诈骗违法犯罪人员和关联犯罪人员记入信用记录并惩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捂住捂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就要先守住群众的内心防范底线。面对五花八门、不断升级的骗术,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治理思路,全面提升群众的反诈能力,积极引导群众使用好“国家反诈APP”这个防诈“盾牌”,擦亮群众的眼睛去识骗防骗,构建群防群治全民反诈的新格局,让电诈无从下手、渐行渐远。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内心防范底线被电诈突破,人民群众内心的公平正义亟需法律来维护,要依法严厉打击电诈违法犯罪,让法律长出“牙齿”,让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维护人民群众内心对法治的需求。同时,金融、电信、网信等部门应依法落实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并善用大数据赋能反电诈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反电诈利器,集综合治理之力,全链条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