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读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5版:读书
2023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耕耘在岭东历史文化的沃土上

□陈晓春

与陈蔚梁先生结缘,是因当年创办《宁江情》杂志,设立了《今古兴宁》《宁江儿女》两个栏目,需要一位懂得兴宁人文历史的文化人担任编辑。于是,经汉明先生鼎力推荐,我结识了堪称良师益友的蔚梁先生。

称之为良师益友,并非虚言,而是发乎于心。记得几年前,我就读过蔚梁先生编著的《兴宁客家话选辑》,深为先生的学识与钻研精神所感动。其实,先生的大名我早有所闻,人生的经历与爱好亦有诸多相同之处。在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里,他是落户到我家乡石马的知青,我是社青,都有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难忘岁月。更难忘的是,当年我们都是兴宁的业余文学作者。“文革”时,他在省革命委员会的内部刊物《广东通讯》上发表了小戏《装车之前》,让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们羡慕不已。后来,他先是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了煤矿技术员。10年后又调回老家,成了县委组织部的干部。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文学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而我虽然如愿当上了专业编剧,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到深圳工作后,改行了。尽管还是“咬”笔杆子,但却由形象思维转向了逻辑思维,改变了人生的主攻方向。想不到的是,当我们都退休了的时候,当年未谋面的共同爱好者,却让《宁江情》牵在一起。缘分,真是说不明道不清的情结。

前几年,蔚梁先生将自己多年发表的文学作品汇编成集,命名为《岁闲集》出版,内容极为丰富。为此书作序的朱伟杰先生也是我的好友。20世纪七十年代,我俩都是人民公社的文化站长,因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而情投意合。后来,朱伟杰到教育部门工作,也是一直笔耕不辍,竟然在《红楼梦》研究上一鸣惊人,成了著名的红学家。他认为,“《岁闲集》这部书对于文史爱好者,是一处大有宝藏值得重视的‘矿山’;对于广大读者,是一部可读性强引人入胜的休闲读物;对于外地读者,是一扇了解客家文化历史的‘窗口’。通过阅读,分享发现,感受温度,是一种快乐”。我深以为然。但我又发现,蔚梁先生的这本集子,还有他先前出版的《素心兰》《兴宁客家话选辑》等,均无申请书刊号,只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印刷的非营利性出版物。这简直是一种文学的浪费。于是,我建议蔚梁先生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之作再行精选,结集成册,申请书号正式出版。这就有了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岭东风华录》。

岭东,即南岭之东,从历史记载来看,泛指现在的广东潮汕、兴梅、惠河及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地区。至近现代,主要指梅州地区和潮汕地区,即今日之粤东也。《岭东风华录》,顾名思义,录的是有史以来的岭东之人,岭东之事。这是蔚梁先生在岭东这片神奇的历史文化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

岭东,别看现在一片繁华,而在历史上却是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蛮荒之地,是历代贬谪官员的流放之所,因而留下了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足迹。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客家文化、潮州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岭东文化,这让岭东保存了许多传奇故事的文物古迹,沉淀了无数闪烁着历史文化光芒的华章瑰宝。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岭东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精英。这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宝藏。

扎根在岭东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上,蔚梁先生像采得百花酿成蜜的蜜蜂一样,辛勤耕耘。写作是一种爱好。蔚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以咬笔头”为快乐,而在退休之后,更是深感“人间岁月闲难得,不写点东西留下来,实在是有负人生”。于是,他写作的兴趣愈来愈浓,涉及的体裁与题材越来越广。《岭东风华录》所涉及的选题就非常广泛。他全方位地追寻着历史人物的足迹:一是先后被贬谪潮梅的名相名臣,如常衮、李德裕、牛僧孺、吴潜、刘安世、李纲等。他们虽遭受贬谪,但大多都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展现出金子到处都可以发光的本质,兴学育人,对当地的文化、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如韩愈、刘禹锡、李商隐、苏轼、苏辙、杨万里、许浑、黄公度,以及明代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等,虽然他们之中也有被贬谪到岭东为官的,但其文学的造诣更高,贡献更大;三是在岭东任职的历代朝廷命官,如:朱孟德、祝枝山、史懋文、卫希骏、仲振履等。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为民、深得赞誉,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四是近现代以来,岭东这片土地上涌现出来的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有卓越成就与贡献的杰出乡贤。如:黄遵宪、胡曦、饶宝书、何天炯、罗献修、罗元贞、罗香林、李善邦、王越、陈卓坤、白危、黄药眠、碧野、李坚真、黄文杰、罗屏汉、刘光夏、邓逸凡、伍晋南、肖向荣等等,让我们感到岭东宝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之骄傲、自豪。

有耕耘,必有收获。蔚梁先生在岭东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收获的是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独到见解。他没有简单地搜集、整理资料,而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进行选择、甄别和论证,一旦碰到有疑问的地方,更是刨根问底,深入研究,非把问号拉直不可。如《状元诗人黄公度到过梅州吗?》一文,此公度不是清朝梅州的公度黄遵宪,而是宋朝福建莆田的黄公度,字师宪。晚清诗人胡曦根据此公度的著名诗篇《过分水岭》,认为这是其从闽至粤经过梅州五华岐岭(分水岭)时写下的。而蔚梁先生经过查阅宋黄公度的《知稼翁集》,发现《过分水岭》诗不是一首而有二首,其二中有“闽粤江南此地分,鲍娘诗句尚能存”句,从而分析出诗中的分水岭在闽粤与江南之间,不可能在粤东,再以鲍娘杉溪驿壁题诗的典故,佐证这分水岭应是在赣闽的交界处。但是否就可认定黄公度没有到过梅州呢?蔚梁先生又找到《知稼翁集》中的另一首诗《题瘦牛岭》,这瘦牛岭在丰顺县北斗镇附近,宋时从梅州至潮州的必经古驿道。从而证明宋黄公度的确到过梅州。又如,蔚梁先生在翻阅《兴宁县志》时,从短短的两行文字中发现西域史专家曾问吾是兴宁黄槐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他想尽千方百计查找了大量资料,不辞劳苦寻访尚存的知情人,写出了《将军本色是学人——西域史专家曾问吾浮沉记》一文,向读者较为全面介绍了曾问吾。曾问吾在民国时期不仅是一位主持西部边疆国防建设研究的国防部少将官员,更是一位在教育界、史学界享有盛名的学者。他编著的《中国经营西域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今天的西部开发,开辟新丝绸之路,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革”时期,他虽因历史问题遭受牢狱之灾,但仍坚持潜心研究中医针灸术,写出了35万字的《新编针灸术手册》。蔚梁先生正是这样以自己独具匠心的研究,将众多像曾问吾一样沉没于历史烟云的人物还原于世,再现风采,如罗翼群、朱谷怀、曾敏之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是他对传承客家人文精神的一种贡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耕耘在岭东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上,蔚梁先生是用了心,倾尽情的。他热爱这片沃土,热爱在这片沃土上写下历史遗篇、留下历史遗产的风流人物。唯有热爱,才能动情;唯有动情,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蔚梁先生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不仅对他们的曲折人生、坎坷命运表示同情,更多的是为他们敢于强权抗争、敢与命运抗争;不忘使命,越挫越勇;崇文重教、清廉爱民的高尚情怀和人格魅力击掌叫好,写到动人之处,往往情不自禁地以诗和之赞之。全书充满正能量,引人深思,启迪励志。

谨以此文,向为传承岭东历史文化费尽心血、做出贡献的蔚梁先生点赞并致以崇高敬意。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