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4版:理论
2023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用地方特色工艺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 陈进新

教学是实施的主渠道,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开发学科教育素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应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

兴宁市下堡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位于藤编技艺特色专业镇的农村学校,把藤编艺术融入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利用本地特有的藤编工艺,在藤编的制作过程中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勤俭、奉献、坚持、创新的工匠精神。这种做法,笔者认为有三点经验可总结。

一是通过藤编特色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各科任教师要确立大教育观、大课程观,结合学科特点找准与课程相结合的教育结合点,以藤编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再度开发,把开展藤编教学打造成学校特色劳动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旋律,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将藤编教学与四方面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学习藤编精神、强健体魄相结合;与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建设美好家乡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乡、爱民、爱国的情感和坚强、自信、勇于拼搏的精神。老师还可根据学生在藤编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价、鉴定,并与期末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为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形成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身边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引领。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中热爱劳动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对他们加以宣传表扬,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向优秀看齐,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学先进、比先进的氛围。

二是通过藤编特色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藤编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三阵地”相联合,打造生活化、真实化的劳动实践场所,拓宽学生劳动平台,增强劳动时效。结合本地特有的藤编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劳动课内容,将劳动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增强劳动的光荣感,合力营造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劳动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所中,与环境互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与生活互动,感受丰富多样的劳动生活,在多形式的劳动体验中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通过发动学生向长辈收集本地藤编名人、藤编制作流程、藤编历史故事,深挖藤编资源。在挖掘藤编精神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可引用古时候关于“藤甲军”的故事和近现代本地藤编历史等故事,引出并总结藤编工匠精神。适当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藤编工艺品,在制作藤编的过程中领悟藤编工匠精神。我们再把学生的作品用于布置校园,使学生有成就感。利用地方特色工艺强化学生劳动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与德育、美育、体育、智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将劳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具有本地特色的藤编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真实化、情景化的生活场景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关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情感态度的萌发,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兴宁市下堡中心小学)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