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科教文化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16版:科教文化
2023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华下坝齐迎灯 万众欢腾闹元宵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2月5日正值元宵佳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当晚,五华县河东镇下坝举行元宵迎灯活动,虽然下起了雨,但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现场灯火如昼,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迎花灯,呈现出一派万人空巷闹元宵的热闹景象。

下坝迎灯的“重头戏”是游行活动,只见游行人员身着盛装、手擎各式惟妙惟肖的花灯组成花灯队伍,伴着锣鼓和舞龙舞狮,逐一沿下坝堤经过河东圩街道,沿途的人家无不欢呼迎接,共同分享这份喜气和福气。在迎灯队伍里,除了传统的鲤鱼灯、鸡公灯、五角星等以外,由于今年是兔年,迎灯队伍中不乏兔元素。除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兔灯”以外,还有可爱讨喜的人形兔子玩偶出现在迎灯队伍里,让活动增添了浓浓喜庆氛围。所有花灯都是用竹篾编成框架,然后糊上砂纸或彩色纸,画上各种各样图案,着上颜色,花灯中间空,装上蜡烛或豆油灯,晚上游行时点着,几百米外就能清楚看见花灯的造型和各种图案。

下坝迎灯闹元宵,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官居七品,封征仕郎)看到家乡连年干旱,粮食年年歉收,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于是他亲率村民填坑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因为工程耗资大,周瑄公让下坝的人们利用竹林资源制作彩灯、花灯,卖到外地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当地人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以牢记周瑄公功德,并寓意将“灯”(客家话“灯”通“丁”)迎回来,祈求人丁兴旺。迎灯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迎灯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丰富,于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轩)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