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峰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2版:文峰
2023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山挑夫

□李海霞

深山险道扬笛声,

不是神仙是挑工。

且歌且行忘所负,

肩上乾坤谁人懂?

——为华山挑夫作

一根扁担,挂两包重物,走在华山险道,竟还能腾出双手抚笛并高歌,这样的情景你可曾见过?这就是华山挑夫的绝活!去年陕西之行,得以登上华山,在领略“天下第一险”之时,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目睹了华山挑夫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尽管早已耳闻华山天下险,但真正置身其中,才知道这“险”字的含义所在。听导游说,华山海拔逾2160米,北临渭河,南依秦岭,五峰耸立,高入云端。因山势险峻,东西南三面绝壁,唯北峰有条僻径可通山下,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走在仅容一人通过的险道上,失一脚即坠万丈深渊。随着路的延伸愈险,风景也愈迷人。当我们手脚并用地爬过了苍龙脊,仰望云蒸雾绕的千尺幢,虽知无限风光在险峰,信心却已节节败退,心欲达仙境,力已不足。

就在这脚软心疲欲打退堂鼓之际,忽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开始疑是幻觉:莫非已到了云深处、听到仙乐了?正恍惚间,只听笛声越飘越近。循声望去,哇!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皮肤黝黑的挑夫,肩上一根扁担,两头各挂一包重物,而他的双手不是扶在扁担上,却是在抚笛!我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望。他本人却似习以为常,仿若置身于无人之境,险道斜坡上如履平地,自顾自地吹他的笛,扁担上的货物竟如粘在肩上般岿然不动。正当大家啧啧称奇时,他忽然又来了个“金鸡独立”。于是,一幅绝妙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澄碧的蓝天,笔直的险道,中间是肩挑重物、手抚竹笛、单脚独立的老人。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定格在老人身上。老人身上的所有重量,又全落在那只已磨开了口的解放鞋上。此时的老人,仿佛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他的笛子上。正当我们担心他的担子会不会掉下来时,他却把笛声吹得越来越欢快,肩上的担子不动,脚步却随笛声跳跃,一步一步地沿着险道拾级而上。游人们都被他怡然自得的神态震动,且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大家都沉醉于笛声中,忘却了疲劳,忘却了害怕,跟在老人身后,向险峰奋力攀登。然而,轻身简装的游人追不上身负重荷的老人,很快就看不见他的身影,只有悠扬的笛声在山间回荡,犹如一缕清风,给疲劳的游人送来清爽和欢愉。

正当大家意犹未尽、纷发感慨之时,身后又传来一阵高亢的歌声。回首望去,只见不远处又有一位挑夫正引吭高歌。准确来说,这是个背夫,高过人头的背篓并没有压住他清亮的歌喉。一曲曲陕北民歌、江南小调在华山险道飘扬,在游人的欢呼下,他越唱越来劲,即兴表演起来:“你知哥哥想念你,哥哥是个挑担的,火车就要开了,阿妹还要去远方……”哟,还是个多情的挑夫呢!他自己陶醉了,游人也跟着陶醉了。刚刚被吹笛老人震住的心,这时又被其激情的歌声感动,一身疲惫尽化,满腔柔情升起……

谁说挑夫可怜?其实不然。每天身背重物行走于崇山峻岭,些微工钱,辛苦自不必说,但肩上重物没有压垮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抚笛,当他们高歌,当他们苦中作乐时的心境,也许比身无重物却心有枷锁的游人更快乐更悠然。

听导游说,华山挑夫大多是华阴人。他们世居华山脚下,过去祖辈以上山采药为生,靠山吃山。如今当地发展旅游,封山后仍然依恋华山。景区需要运送给养、建材等物资上山,他们便成了挑夫。他们沐浴华山的雨露阳光,经受华山的酷暑严寒,感受华山的春华秋实,经历华山的日月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载着身体极限和信心的挑战,为华山注入生命的阳光与活力。想起那双裂口的解放鞋,看看大家脚上各式的武装,真为刚才的惊惧退缩而惭愧。谁也不是天生的勇者,也许当初他们也曾惊恐于险道,但为生计,最终不仅克服了,并且逐渐从中取乐,把险峻当成了习惯,化苦力为活力。

人定胜天!在华山挑夫身上,我看到这四个字,看到了信心和力量。自华山归来,每每想起那些令人震撼的挑山画面,就会心潮澎湃:人生的道路有时也会像那险道,仿佛寸步难行,可“令人生畏的往往不是前面的万仞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当我们望而却步时,想想华山挑夫,想想他们坚强的意志、超常的力量、乐观的性情,是否会惭愧?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