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健康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8版:健康周刊
2023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的无声“求救” 我们要学会听懂

上周,“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某宇系自缢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少年胡某宇的离开,令人无比痛心,也警示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被重视起来,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进行有效干预,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

受访专家:

古小红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陈岳丰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23时08分,胡某宇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表达轻生意愿。“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胡某宇也曾在社交软件中写下这句留言。

结合胡某宇平时表现和失踪前的相关报道,心理专家分析认为胡某宇性格安静内向、孤独,在意他人的看法,少与人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2022年就读中学后,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上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等带来的长期压力,于是逐渐出现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进食异常等,直到后来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并有明显轻生意图。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本应是充满希望、热血活力的青少年,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真相呈现、理性回归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陈岳丰告诉记者,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的情绪问题,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更不能把焦虑抑郁情绪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有近4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研究表明,其中抑郁风险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迅速提升,而抑郁是造成青少年自残自杀消极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早期识别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

现在条件好了,物质得到满足,然而青少年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如学习成绩带给孩子的压力比较大。古小红表示,当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时,家长切不可片面用“青春叛逆”“学习压力”“性格、思想问题”等来给孩子“戴帽子”,我们应充分评估“反常”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信号,及时有效地心理干预、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陈岳丰提醒,如果孩子存在以下这些信号,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感觉很累”“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变得沉默寡言、唉声叹气。

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不愿运动、不做作业、成绩持续下降、自我评价低、沉迷网络游戏、偷偷自残(比如割手脉、扯头发)等,甚至离家出走。

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容易抱怨、兴趣减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发脾气、暴饮暴食。

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甚至有些无法诊断,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因此,当孩子的无声“求救”时,我们要学会听懂。

多方协作共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古小红强调,青少年患上了心理疾病,看似个人问题,实质上要看到,在他背后,存在很多家庭系统功能缺失和环境影响问题。仅依靠他们个人和医生药物治疗很难解决的,需要青少年本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尤其家长要加入治疗团队,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耐心倾听,真诚沟通

不要一味地否地、批评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这时候给予孩子陪伴、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压力的过程。

2、有效陪伴,协助调节情绪

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陪伴,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用关心与鼓励来减轻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进行情绪行为调节。

3、寻求专业指导,进行必要治疗

除了倾听和陪伴外,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享受爱好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求助。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 。

总之,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要正确认知心理问题,争取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也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只有理解关爱、尊重包容、支持帮助才能护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

(江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