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艳荣
吃过了腊八粥,迎来了元旦,那么,今年的春节,也就指日可待了。
说到指日可待,却丝毫没有翘首等待之意,内心里,反倒有点意兴阑珊。再也找不回年少时对过年那种望眼欲穿、欢呼雀跃的感觉了,甚至连前些年曾有过的感叹时光无情、青春易老的揪心之感也淡了。过年就过年吧,无须欢呼,无须雀跃,也无须感伤和感怀。说到底,年也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日子,你盼与不盼,它都要到来,它都要过去。
然而,你还是无法漠视它。因为它是“年”,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最古老、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儿时读过的《春节童谣》记忆犹新,那种满满的喜悦还在心头。谁小时候不盼过年呢?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可以穿上新衣裳、新鞋子,嘴上塞满平时难得一吃的小零嘴,把小肚子吃得滚圆,然后跟小伙伴们满村子溜达,从燃放过的鞭炮纸堆里捡出没有被燃烧的散鞭炮。若能捡到有引线的就会一蹦三尺高,如果没有了引线,也不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便会撕掉鞭炮衣,取出里面的火药来点。若还能被父母恩准留几个亲戚发的红包,那简直就是美上天了。
如今再来读这首童谣,就会想起父母过年时的种种操劳,就会一下子懂得了父母当年的付出。是啊,转眼我们已是父母那会儿的年纪了,轮到我们负责给孩子创造欢呼雀跃的条件和环境了。于是,几乎是从进入腊月开始,就得开始为迎接春节而忙活了。春节所需的一切吃穿用度得提前准备,小家庭的,父母的,都要考虑到;家里家外的卫生得统筹安排;过年走亲串友的礼品得先备着;给老人给小孩的红包要提前从银行取出崭新的现钞来;还有,家里要怎么布置一下会比较有过年的气氛?是挂个小灯笼,拉个花灯还是要买多几盆花?顺便考虑一下,要不要拾掇一下自己,毕竟额头上的细纹和头上的白发都在逐年增加着……
一个字——累。难怪现在很多中年人感叹:人到中年,害怕过年。怕什么,怕花钱,怕累,怕老……可说到底,中年人果然怕这些吗?
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变老,是无法抵抗的自然规律;但累过之后,看到家人快乐的笑脸也会觉得值得……
中年人怕过年,最怕的其实是自己的努力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是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庇护。
中年人感受到的年味,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只要全家安康,累点苦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2022年的年末,防疫政策调整优化之后,许多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阳”过的状态。孩子他爸和孩子也相继中招。发冷发热,全身乏力,头痛欲裂,甚至每个关节痛彻骨髓……作为暂时还没有中招的我,自然是担起了“牧羊人”的职责,一日三餐,抓药煲药,劳心劳力,累得我对春节又少了一份期盼。
想起宋代邵雍《心安吟》里的两句诗——“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时能相干?”是啊,三年疫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身心俱安”更重要的事呢?
疫情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消散,2023,依然是个考验。然而我们愿意相信,温暖的阳光终会抵达,每一个用心用力生活的人们都会被阳光抚摸,被温暖治愈。健康,应该是我们所有人最期盼的年味。
2023,许下我第一个新春愿望: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