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2年12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香港客家麒麟扎作

香港元朗崇正新村的“三喜堂花炮会所”的冒卓祺师傅展示麒麟扎作工序。

□林文映

不久前,笔者在两岸客家联会江全孚会长等一众乡亲的陪同下,专程前往位于香港元朗崇正新村的“三喜堂花炮会所”,听冒卓祺师傅讲解麒麟扎作,了解了一番客家麒麟文化。

冒卓祺是香港新界上水古洞村的住民,小时候跟客家籍的外公外婆长大。2018年他在村口开了一个客家麒麟扎作展馆,不收门票,但须预约,访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各种展品及舞麒麟表演,展出的作品皆出自冒卓祺及其学徒之手。据他介绍,开馆一年有逾两千人参观,通过游客拍摄并上传到社交媒体,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古洞有一个扎作馆,有助传统习俗及工艺的传承。

2017年,扎作技艺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功能区分的话,扎作分为“丧葬扎作”“节庆扎作”和“装饰扎作”三类。众所周知,麒麟和龙、凤凰、貔貅一样,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元素。其中,龙是百兽之王,是权势和力量的象征,“龙颜大怒”“龙腾虎跃”,山川走势常常被称为龙脉。麒麟很不一样,是仁爱的象征。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生机,相传只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故民间称之为瑞兽,乡谣有“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之说。至于貔貅,主管财运,是熊猫的神话版本,甚至有人认为貔貅是香港人编的,纯属“港产神兽”,这一点笔者无从考证了。

据冒卓祺回忆,他年少时就热衷于舞狮和舞麒麟,“我们古洞村每年都有观音诞、做大戏,有舞麒麟、抢花炮。这些活动我从小看到大,从小就在想,长大了要自己去做一个狮子、麒麟出来。”

麒麟之首似龙,形如马,状似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口能吐火,但没有攻击性。客家人视麒麟为温良谦恭之兽,用以祈福避邪。在香港的客家村落,每逢农历新年、太平清醮、嫁娶寿宴,都能看到舞麒麟的场面。

香港客家分布在港九新界各村落,但麒麟舞又以西贡坑口较为著名。这里说的“坑口”,不仅是坑口村,还包括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等十八条乡村组成的地域。

舞麒麟和舞狮相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最早源自中原,多在节庆时登场。但南北方及不同族群的麒麟,造型往往不同。南粤最常见的舞麒麟来自客家,现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管是舞狮、舞龙、舞麒麟,都绕不开扎制这一环节。扎作技艺曾经有辉煌的过去,却又经历过最惨淡时期。香港近年流行集体回忆,传统工艺复苏,有些民间团体寻找扎作师傅举办工作坊,更有年轻一辈创作新潮的扎作产品,让传统民间手艺得以薪火相传。

已届知天命之龄的冒卓祺,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扎作师傅之一。他的手艺来自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十四岁那年,因为维修狮头,他认识了“宝华扎作”的老板欧阳伟干、关多师傅,从此拜关多为师,学习广府派的扎作技艺。六年后,成为全职扎作师傅,无论醒狮、金龙、麒麟,还是花灯、丁灯、花炮,他都驾轻就熟。2013年,冒卓祺拜了第二个师父,今年85岁的陈旺。

冒卓祺谈起香港麒麟扎作技艺,如数家珍。他告诉笔者此技艺最早从广州、佛山一带传入香港,至少有两百年历史,在工艺上延续了“扎、扑、写、装”的技巧。

他坦言,扎作耗时费力,“扎麒麟伤手,损手损脚是家常便饭,做得很辛苦却挣不到多少钱。刚入行时更是入不敷出”。在香港,做水电工的学徒,收入都超过扎作师傅。而且,学水电工比较短的时间就能学会,但扎作款式种类繁多,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熟练上手,“但我纯粹是热爱这个行当”。

“竹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竹子都合适。最上佳的是楠篾,坚硬且柔韧。除了手感好,更能让麒麟带有一种动感。我们经常要从外地进口竹枝。”

“由于是手工,光做一个麒麟头大约需要半个月,比国内的流水线制作,至少多耗两倍的时间。但我是苦中作乐,很有成就感。”

1997年香港回归,以冒卓祺名字中的“祺”命名的“祺麟店”诞生了,运营至今刚好25年。冒卓祺的工匠精神获得精神上的回报,创作的三头麒麟配六角花灯、蝠鼠造型彩灯等作品在往年的元宵彩灯会上大放异彩。为传承扎作技艺,冒卓祺于2016年成立了“香港扎作业联会”,近年还应邀前往内地、日本、英国,示范和教授扎作技艺。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