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客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7版:客家
2022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家小镇 文化大麻

历史久远的大麻码头,是大麻镇东西两岸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交通设施。(罗文燕摄)

笔者的家乡大埔县大麻镇是粤东韩江上游的重要乡镇,客家文化积淀厚重,保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圩日”,有许多民国时期的骑楼和老街道,以及见证韩江水运兴衰的大麻码头。笔者听闻高陂水库建成之后,上游的大麻河面将发生巨大变化,河唇街有一部分会被淹没,大麻码头也将弃用。笔者怀着一颗不舍之心,在国庆假期回老家时带着家人,逛逛大麻街,看看大麻的骑楼、码头,重拾往时的记忆和温情。

神奇的仙人草粄

我们一行人刚入大麻街道口,就看到一亲戚所开的店铺正在售卖仙人草粄。小店门口挤着六七个顾客,看穿着打扮应该是国庆假期返乡人员,看来他们和我一样怀念家乡的味道。于是排队等了十多分钟,终于尝到儿时味道的草粄。我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勺吞了下去,那浓浓的香蕉露的味道充满了味蕾,那舒爽让我立即再舀一勺。客家“仙人草粄”,其实就是世人皆知的黑凉粉,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所用的草是仙人草。仙人草也称为凉粉草,传统制作过程是把草剪成小段洗净放在高压锅内,加几克白碱,加水熬烂变稠,然后过滤,加上木薯粉搅拌增稠,最后冷却凝固,要吃时切碎加糖水、香蕉露即可。

为什么客家人对仙人草粄情有独钟呢?除了仙人草粄能解饥渴、清热驱暑、助消化降血脂等功效之外,还有一段后羿采摘“仙人草”,度化置身于生命火海之世人的传奇故事。百姓生活中普通的草粄也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反映了客家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客家人的“仙人草粄”简约而不简单啊!

幸存的圩日和骑楼

大麻镇街道主要分为老街和新街,我们一行主要目的是去看老街。大麻镇每逢农历四、九是圩日,农家百姓带着各自山货和农家果蔬来贩卖,补贴家用,换点生活用品,是传统而简单的贸易方式,周边群众也在这些日子前来赴圩,购买物品,与熟识乡亲碰头聊天,拉家常交流信息。

赴圩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特别是春节前大年二十四,乡邻们说“大年二十四,有钱没钱都要去赴圩”。这一天,我和乡邻们坐着手扶拖拉机,颠簸了十多公里来到集市,只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父母满足了我吃一碗猪肉丸或牛肉丸的愿望便开始逛街,至今记忆犹新。

此行我们来到牛岗坪下街老街道,往河唇街一路前行。只见两边商铺林立,货物虽档次不高但都是生活必需品。恰逢是初九圩日,来卖农家特产的乡民很多,买吃的用的各求所需。我的小孩子看到肉丸铺就走不动了,真有其父之风!我也趁他吃肉丸的时间品尝了大麻独特味道的黄豆腐干,黄黄的色调,香香的口感,吃起来就是一个字——爽!

大麻的骑楼是近代商住两用的一种建筑,骑楼楼上住人,楼下做生意,门前有长廊,骑楼下面是连接着的。如今,很多地方随着乡镇的发展,也由于老街道的骑楼大多已经严重老化,很多骑楼已被拆除。听闻大埔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后将淹没大麻镇街道上的一些店铺,今日一见,也只是有惊无险。现在,大麻街道的骑楼虽然看上去有点破败之感,但依然发挥着它的商住功能,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成为客家乡镇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更是祖祖辈辈客家人的“乡愁”。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绝密使命》也在大麻街道和大麻码头取景,并实地拍摄剧情,也反映了其文化价值。

濒危而难忘的老式剃头

我们经过沙仓颈走向河唇街,刚下坡就看到左边商铺那厚重的木质门板上挂着“活水理发室”的招牌。驻足一看,店内光线不够,模糊看到两个老师傅正在忙碌,一位师傅给客人头部按摩,还有一位师傅给另一位客人剪鼻毛。这一下勾起我的兴趣,想停下来进去“享受”一番。

这是一间老式理发室,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顾客才会光顾。店铺开了多少个年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在这样的小店里剃头。那些老师傅理发时按着小孩子的头,力量有点大,估计是怕小孩乱动而刮伤了头皮。理发师傅用刀刮两鬓头发时有点痛,我不敢吭声,但也因此不愿意来理发了,每次都是父母哄着带我来“剃头”的。后来,新式理发师多了,我再也不用去老师傅那里理发了,但老感觉缺了点什么。后来,我细想才明白,原来新式理发店我最喜欢的刮面毛、头部按摩都没有了,即使有也不是专业人士,会让你难受。不过刮面毛可舒服了!理发师傅先将热水泡过的毛巾捂住大半个脸,那个舒服劲妙不可言。然后拿起那把锃亮的剃刀在墙上的黑皮布上蹭了几下,用手指试试刀锋,再蹭几下,拿开捂脸的毛巾,轻轻地刮将起来,动作柔软,简直就是面部按摩,直把你刮成一个“小白脸”。说起老师傅那头部按摩功夫,真是一绝!不仅按准穴位,让你神清气爽,而且时间够长,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老师傅用双手手掌侧面肉肉的部位轻轻敲我额头时,才悠悠地醒过来。

如今,老式理发店濒临消失,理发师傅老了,老式技艺无人传承,老顾客也渐渐老去,而年轻人不愿意去老店理发。也许,在不久的某一天,这种理发室就会自然地凋零!

谢幕仍伫立的大麻码头

我们一行沿着河唇街来到韩江边,举目一看,发现码头边的凉亭消失了,只留下一堆有点腥臭味的干涸淤泥。走上堤岸,江边空荡荡的,以前一直都在的渡轮也不见了,昔日热闹的码头已名存实亡,只有堤岸边“大麻码头”四个有点斑驳的大字还证明它的存在。看来,随着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和大麻莲塘韩江大桥的建成,大麻渡轮停业,大麻码头也退出历史舞台了。

忆往昔,大麻码头何等风光。渡轮东西穿梭,两岸群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韩江上游分支汀江、梅江的船只,韩江下游高陂、潮州的船只都在此停泊,“麻机1、2”货轮、“东风”客轮承载着韩江流域群众的交通运输任务,旅客、货物上上下下,码头熙熙攘攘。这里,是粤东人民经济、文化联系的枢纽;这里,是闽粤客家人途经潮州下南洋、走向世界的中转站。

据记载,民国时大麻码头很是简陋,船只停靠困难,直到1948年大麻旅“新马”乡贤捐资在河唇街口建造了100多平方米的八字码头,方便了渡客和货物的上落。2006年大麻社区居委会重建码头,大麻码头主要任务转为韩江东西两岸村落的渡运。现在,莲塘大桥建成后,改变以往依靠轮渡或绕道三河大桥的连通方式,大大方便了两岸的交通联系。当然,大麻码头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码头旁边的旅社人去楼空,早已成了鸟雀栖息地。原来的渡轮搁置在码头上游几十米的地方,成为人家放网捕鱼的场地。放眼韩江河,河面水位增高了不少,几百米宽的江面在蓝天白云和岸边翠竹的倒映下,风景还是那么美。码头旁边的姑婆宫,重修后焕然一新,还是那么神圣,香火旺盛。而大麻码头的起起落落,也许只是姑婆宫眼中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返途中,我还见到了十多年前的老同事顺老师,曾经自称“过目不忘”的他也记不住我的姓名了。我在感叹之余,不禁想起一句话:“繁华过处,总有一些人和事会成为回忆,也许不该沉迷于过去,淡然才是最美的风景;总有一些情会成为曾经,也许不该执着于忆念,惜缘才是最好的记取。”我有点怀旧,怀念那些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大麻码头的高大身影是永恒的记忆。我更会珍惜,珍惜眼前的人和情,让我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