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梅州金融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9版:梅州金融
2022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业贷款余额十年翻两番总量达1861.31亿元,保险业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均为十年前的3倍多
“金融活水”助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

今年六月,梅州银保监分局领导一行到梅县区丙村镇查勘水稻受灾受损情况,督导保险公司加快理赔进度。(梅州银保监分局供图)

●本报记者 张 怡

通讯员 邓丽君

金融业增加值88.87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3.87%;银行业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翻两番总量达1861.31亿元;保险业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73.05倍,保险密度从494.30元/人提升至1699.73元/人;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农村金融改革“梅州模式”,成为全省首个“金融生态市”;梅州现有“星级网点”17个,是全国第二个、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百佳”网点的地级市;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金融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记者从梅州银保监分局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银行业保险业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金融活水”助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践行普惠金融、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助推器”“减压阀”的重要作用。

供给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不断丰富

覆盖面不断扩大

“截至2022年9月末,各项贷款时点余额(不含银行卡透支)170.01亿元,比2012年增加95.22亿元;存贷比79.76%,比2012年上升21.45个百分点。”工行梅州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加强融资产品创新,推出资金实时到账的“工银e信”提高了融资效率,推出政银联动的“政采贷”创新了融资模式,推出高效便捷的“商户贷”惠及百行百业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主。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梅州金融供给体系逐步完善,普惠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梅州银保监分局有关负责人说。

高质量完成农商行改革。我市积极推进辖区农信社改制,2018年末在全省第一批全面完成6家农信社改制工作,改制后农商行自身商业可持续能力增强,监管评级等级稳步上升,对“三农”、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开展全省唯一村镇银行“多县一行”制试点。推动梅州客家村镇银行成为全国首批“多县一行”试点,在我市辖区村镇银行空白县设立了4家支行、2家分理处,梅州成为广东首个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

2017年6月成立梅州客商银行,是广东银保监局辖区唯一一家民营银行,是代表广东及梅州参与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银行业开放的试点银行,截至2022年6月30日资产总额250.45亿元。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梅州全市八个县(市、区)被纳入省普惠金融“村村通”试点并顺利通过省验收。打造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和专业化农险队伍。全市110个镇实现银行网点、保险服务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新市民金融服务迅速推进。召开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座谈会,推动机构建立新市民专项工作机制,研发专属金融产品或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满足新市民多元金融需求。目前我市已建成29家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

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金融需求。今年6月,人保财险梅州市分公司签出全市首单商业性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保单,为兴宁市丝苗米产业园中农户种植的300亩丝苗米水稻提供15万元的风险保障,为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撑起“保护伞”。

投向实体经济信贷规模十年增长2.26倍

走进位于梅县区的白渡嘉元科技园,生产车间呈现繁忙的生产景象。该园3.1万吨项目一期去年12月底投产今年8月全面达产,二期9月6日投产。“梅州银行机构对我们这个项目提供了大力的信贷支持。项目投产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总体产能、丰富现有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巩固我们公司在铜箔行业特别是高性能铜箔行业的地位,助力铜箔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嘉元科技有关负责人说。

梅州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梅州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梅州银保监分局结合辖区实际印发或推动印发促进经济稳增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支持措施,通过加强监管引领,指导辖区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今年以来银行机构投向实体经济信贷规模1239.11亿元,较十年前增长2.26倍,年均增长12.57%。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量质齐升。我市落细落实国务院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运用专项再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减费让利等政策举措,不断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努力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着力构建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截至9月末,辖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29.80亿元,同比增长6.70%,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下降0.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下降0.31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印发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业务等政策文件,着力破解“三农”融资瓶颈。大力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农村人口就业、农产品销售和农村医疗保障,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9月末,辖区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846.89亿元,是十年前的3.08倍。近三年支持生猪养殖产业贷款超17亿元。2022年新推出撂荒复耕水稻种植区域产量保险、商业性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玉米区域产量保险(全省首个)等多个险种,全市农业险种增至55种。1—8月,辖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40.22%,赔付支出1.12亿元,同比增长40.32%。

绿色金融稳步推进。推动梅州“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立足我市北部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各类绿色产业项目发展,支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9月末,辖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07.80亿元,同比增长43.6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4.34个百分点。

站稳人民立场民生金融保障成效愈发彰显

“梅州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深对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认识,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提升群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努力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梅州银保监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金融扶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该分局指导机构制定精准扶贫信贷计划并督导跟进落实,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精准扶贫贷款支持力度,开展机构定点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助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梅州银保监分局牵头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保持脱贫小额信贷政策的连续稳定,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信访投诉处理渠道更加顺畅。市中级人民法院、人行梅州中支、梅州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工作局联合签订《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协议》,建立诉调衔接等五项机制,指导银行业公会消委会、保险业投诉处置专班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辖区保险模板投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来到我们小区,教大家如何防诈骗、反洗钱等知识,学习后更不容易上当受骗,这个活动好!”9月20日上午,在梅县区富力城B区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和防诈骗宣传进社区活动中,市民谢阿姨这样说道。我市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深入城乡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防范非法集资宣传”“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辖区贫困村(现为脱贫村)金融知识宣传普及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2月,广东省首单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在大埔县试点落地,平安财险梅州中支为当地林企2005亩林场提供23.16万元风险保障。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以“保险+科技”的创新方式,利用集团科技遥感算法引擎遥感碳汇测算算法引擎,以林业碳汇测算值为介质,扩大森林保险保障,并创新保险产品的双向赔付机制,即森林受灾碳汇减少给予赔偿,生态保护得力碳汇值增长给予奖励,进一步鼓励生态保护。

这是我市民生保障险种不断发展的缩影。多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发展,保险机构推出全省首单预制菜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保尚保”扩面、提质,大力发展防返贫救助责任保险、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为人民幸福安康保驾护航。

自2012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以来,梅州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实现多个“全省率先”: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行政村金融服务站全覆盖,率先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率先推出政策性农房统一保险,率先建立国债“额度下乡”新机制将国债送到农民手中。

“ ”

数说梅州金融十年发展

截至

2021年末

梅州辖区金融业增加值88.87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3.87%,保持了高速增长。

至今年上半年

银行业

●资产、负债总额分别较2012年同期增长175%、170%,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翻两番,年均增长15.9%,总量达到1861.31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7倍,年均增长10.3%,总量达到2691亿元。

●存贷比69.2%,较2012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

保险业

●资产总额达到129亿元,年均增长12.20%。

●实现保费收入43.92亿元,是十年前的3.75倍。

●赔付支出12.98亿元,是十年前的3.84倍。

●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73.05倍。

●保险深度从2.8%提升至5.0%。

●保险密度从494.30元/人提升至1699.73元/人。

数据整理:张怡 图表:黄艳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