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凌风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15版:凌风
2022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行当
炒黄金

“李源发金店”是梅城开设较早的金店之一,当时李源发做商会会长,在南门的金店有三个铺面之大,开金店的李文谦,号源发,故金店叫李源发金店,当时李文谦在开金店时还做了货运生意,可谓富甲一方的大商贾。除了“李源发金店”,还相继有“蓝元裕”“谢增昌”“杨学商”“黄祥兴”“李丽生”“蓝阜康”“黄万裕”“黄安记”等几家较大的金店。

后来的凌风西路南门梅州商场一带分成的十二个店面里,依次有“李源发”“杨学商”“黄祥兴”等,“杨学商”是在后来的工人食堂处,由城隍庙绍德堂新杨杨向梓所开,是两间店面打通的一间大金店,往西隔几间就是“蓝元裕”金店,“蓝元裕”的店面只有一间,由蓝屋巷蓝姓人所开。“蓝阜康”则位于凌风东路义化路口,老板叫杨学富,以做金条、金块和饰金为主,也有很多老百姓到那里炒黄金,当时“蓝阜康”招牌还为“南陵余万年”书。抗战时日本飞机本要轰炸八角亭的梅县电话管理局,却炸在了“李丽生”和“蓝元裕”金店以及工人食堂后面的“班公祠”里。

旧时梅城大部分金店除经营金制首饰如金戒指、金耳环、吊环、金簪、金手链、金项链、项圈等外,还经营元宝、条锭(即金条,金条分十两、五两、三两、一两,均刻有各间金店的字号)等。抗战初,“李源发”金店老板在梅收进黄金,运往香港、昆明、江西等地销售,因此该号经销量最大,库存黄金也最多,几乎可以左右梅城当时的黄金市场。

梅城的炒买炒卖之风是在抗日战争发生后开始的,尤其是各大中城市和香港、澳门相继沦陷后愈演愈烈,一直持续到1949年梅城解放前夕。所谓炒买炒卖,即非正常的商品买进卖出,而是通过某种商品价格的涨落相差来牟取超利润,多数是空头买卖。实际上是以某种商品作为赌博,以其价格涨落为输赢。这是在币值不稳,物价早晚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在梅城,炒买炒卖的商品,一般都是黄金、白银、棉纱、西药、外币(港币、美钞、叻币)等几种商品,而以黄金的炒买炒卖为最大宗,不仅经营该业的行家参加,市民、公务人员、农民等也会参与,甚至还有小孩子到金店炒黄金,当时的炒买炒卖地点在凌风西路南门“李源发”“黄祥兴”“蓝元裕”“杨学商”等金店门前一带,每天炒家、经纪人(即中人)摇唇鼓舌,熙来攘往。

旧社会的炒黄金为空买空卖,即百姓间或百姓和金店间用口头定好每天黄金的交易时间和价格,到了交易时间买方不用拿出购金款,卖方也不用交出黄金,如交易时间的黄金报价高出约定的价格,则差价由买方交给卖方,反之,如交易时间的黄金报价低于约定的价格,则差价由卖方交给买方。每天黄金的即时报价是由香港、上海的金价由商用电台每天发至南门八角亭电话局或“杨学商”金店,最新最快的是“汕报”和“中山日报”两间报馆的电台即时抄送报来的上海、汕头和香港行情,“杨学商”花钱买这两间报纸报送行情,在店门口玻璃随时写上和更改报价。随着炒买炒卖之风日炽全部金店都以炒金为主,买卖实物金都变成不是主业,高利贷也发展到登峰造极,出现有“鸟叫”“蚊叫”“断血”等息。“鸟叫”即今天贷款明天早上鸟叫时完款;“蚊叫”即到本日晚上蚊叫时完款,而“断血”即借片刻的意思。

开始炒家们天天都早早云集在“李源发金店”门前,以该号排出的行情(即金银收进和卖出价)为标准,进行炒买炒卖。后“李源发金店”因韶关往昆明路线被日寇切断,失去联络,又因借款过多,以至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接着黄祥兴金店兴起,不久亦同样倒闭。到抗战胜利那年(1945年),黄金/两由17万元(国币)跌至3、4万元,许多炒家、金店受到影响而倒闭破产。杨学商金店经营作风则一向较稳,不搞冒险,因而不受金价暴跌影响,信誉日著,炒家又转以“杨学商金店”为中心,并以该号行情为标准进行炒买炒卖,门庭若市。后来由于国民党纸币贬值,金价一日数变,发展到后期甚至一小时内价格都不同,有一段时期,国民党政府曾想遏止物价上涨,曾指令把炒买炒卖地点集中到三帝庙内(后来的梅县纺织品公司批发部)。在三帝庙内,各商号摆有一张桌,明码列出买入卖出牌价以进行交易,但时间并不长。黄金炒风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被政府取缔了。(陈书玲)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