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本版标题导航
第8版:教育周刊
2022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议式”奖励,可行吗

制图:张兰

●本报记者 李万宅

实习生 邓弯弯

“考试满分可以奖励100元。” “坚持学琴一个月就奖励一个奖品。”“期末考试进入班级前三名奖励一块电话手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有些家长不断以物质奖励方法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孩子表现好,能否给奖励?怎样的奖励方式比较合理?“奖励协议”是否有效,能否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为激发兴趣和孩子签“协议”

近期,梅县区初三学生诗诗如愿以偿得到了妈妈的奖励——新款华为智能手表。“一开学,妈妈就与我约定,只要期中考试总成绩进入班级前列就给我买。和妈妈约定后,我好像有了动力,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了,达到预期目标后,我很开心,妈妈也兑现了承诺。”诗诗跟记者分享了获得奖励的愉悦心情。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为了激励孩子,会把分数、奖品“约定成章”,达到目标就给予奖励。他们认为这样的奖励方式简单见效快,不用费尽心思去说教,也不用板着脸呵斥孩子,物质奖励能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

同样,儿子小锦上小学四年级的家长丘女士也是为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许诺一些奖品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儿子比较调皮爱玩,学习静不下心,写作业磨蹭、粗心,考试也经常因为粗心而丢分。”为此,丘女士听从朋友的建议,跟小锦签订“协议”——只要平时测验或考试能得95分以上,就满足他一个愿望。一开始,小锦的要求就是要一些玩具,丘女士都满足了他。但是前段时间,一次数学考试小锦考得不错,回来兴奋地跟丘女士说他几个同学都有一套奥特曼卡片,这次的奖励想要一套奥特曼卡片。“我觉得这种卡片玩起来会影响学习,所以,我跟他商量换别的愿望,但是他当时就不乐意,说我说话不算数,还哭闹了一场,最后没办法,还是给他买了那套卡片。”丘女士无奈地说。

这种“协议式”奖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效?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记者采访了梅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嘉应学院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张登山教授。张登山表示,家长通过物质奖励满足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动力,出发点是好的,合理的奖励能够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能够强化孩子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或奖励不合理时,就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中有人支持有人担忧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名家长,赞成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家长占半数以上,部分家长则对这种奖励方式表示担忧,认为这样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成长。

“过去,我常给儿子一些物质奖励。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这种激励方式存在隐患。容易让孩子习惯于将学习与物质奖励联系在一起,形成‘没有奖励就不做’的思维,最后变成只是为了奖励才去学习或者是做其他一些事情,让孩子过早地对物质产生欲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建议用这样的奖励方式。”孩子上五年级的家长曾竹表示。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表示,自己和孩子签订过或书面或口头的“协议”,但是最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情感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协议式”奖励的教育方式,利弊怎样权衡?家长在使用这种教育方式时又该如何取舍?张登山表示,适当的物质奖励有促进作用,但是过于注重物质奖励,就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可能会降低家长对孩子的主动掌控权,甚至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念。

因此,张登山建议家长在给予孩子奖励时,要注意几点。“一方面,奖励方式要合理,要言出必行,答应了孩子就要兑现承诺,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提高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另一方面,在满足孩子物质方面上的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在发现孩子的优点之后,可以给孩子言语上的鼓励或一个拥抱,促进亲情交流。此外,不要盲目给孩子奖励,例如做家务,分担家务是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奖励,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选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奖励,例如奖励孩子一本书等。”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