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版标题导航
第3版:专题
2020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说梅州正在迈步脱贫奔康路

核心

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为了向全市550万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梅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综合施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民生保障、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抓“六稳”、促“六保”,全面推动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确保完成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文字整理:刘 巧

黄钰然

方俊鹏

【脱贫攻坚篇】

总体情况

2016年至今年9月底,梅州累计筹集精准扶贫资金39.6亿元,投入使用35.6亿元,资金使用率89.9%,共计实施帮扶贫困户项目78.3万个,帮扶贫困村项目13928个。截至目前,全市53337户145461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100%达到脱贫标准,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100%达到退出标准。在2019年广东省扶贫成效考核中,梅州再次获评“好”的优秀等次,实现了脱贫攻坚成效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

民生兜底 贫困户心更暖

●义务教育有保障:

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未发现因贫失学现象,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政策落实率100%。

●基本医疗有保障:

全额资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并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贫困人员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按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于2019年6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职补)+医疗救助”市内一站式结算,2019年9月实现省内和跨省一站式结算。

●住房安全有保障: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数2.37万多户。

综合施策 提升“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注重强化产业扶贫的带动能力,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发展载体,实施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截至10月,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8万个,其中投入7.7亿多元实施光伏扶贫项目538个,规模和成效均居全省第一。

●就业扶贫: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工程,开展就业扶贫“1+4”(三年行动方案+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0.7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54万人;投入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285.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2万元。截至9月底,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员返岗就业3.89万人,返岗就业率达到去年的103%。

●消费扶贫: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目前全市建成7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865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省定相对贫困村全覆盖,有5个县(区)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培育发展了13个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2019年以来,共计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近300次,通过线上线下实现消费扶贫总额47.17亿元,今年1月至9月消费扶贫销售额达27亿,带动2.8万户贫困户增收。

标本兼治 实现美丽宜居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截至6月底,全市省定相对贫困村自然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100%,村庄标准垃圾屋覆盖率100%,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95.1%和83%。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6月底,全市省定相对贫困村完成自然村村道硬底化2128.67公里,村内道路硬底化任务基本完成。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户以上的2010个自然村已100%实现集中供水。

●公共服务持续加强:截至6月底,全市省定相对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金融保险服务站、行政村通客运班车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2.84%、89.4%、89.4%,村村通光纤网络任务基本完成。

合力攻坚 掀起扶贫热潮

梅州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凝聚强大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深入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经过多年宣传发动,“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不断深入人心,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捐资捐物热情日益高涨,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筹集资金创历史新高。其中,2019年全市各级共计接受捐款到账10.27亿元;2020年6月活动开始至10月16日,全市各级共计募集认捐资金10.42亿元,到账资金2.34亿元。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千企帮千村”行动,全市累计动员1212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918个行政村,在产业、就业、公益捐赠等多个方面帮扶2.7亿元,受益贫困群众约15万人。

【“六稳六保”篇】

总体情况

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大考”,梅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梅州答卷”。1月至8月,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税收收入、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降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窄,金融运行平稳,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全社会用电量7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

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1月至9月,梅州新增就业1.54万人,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2万人,全市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1月至9月,全市累计为2.34万户企业免、减、延、缓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用8.26亿元,向323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400万元,惠及职工4万人次。

1月至9月,梅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计举办招聘会325场,其中线下组织进场企业4394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3.17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3.39万人次,成功就业1.18万人;线上举办网络招聘会261场,发布5110家次企业共计13.6万个次岗位信息,达成就业意向3.6万人次,成功就业9557人。

1月至9月,全市共计使用就业创业专项资金3447.8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6笔,贷款金额3963万元,贴息235.2万元。

发放近9亿元救济困难群众

今年以来,累计向23万多名困难群众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补助7.73亿元、物价补贴1.009亿元、受疫情影响临时救助金1619万元,实施临时救助7240人次;新纳入农村低保2724户6523人;社会救助热线电话受理并处置3011宗,处置率100%;开通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护童之声”,保障全市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存贷比创2003年以来新高

动作快,主动协同形成合力;发力准,资金融通直达民生;措施实,提质扩面稳企赋能……梅州三管齐下,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为抓手,推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落地见效。

8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402.54亿元,同比增长5.2%,比年初增加151.18亿元,增量位居山区五市第一;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22.30亿元,同比增长16.25%,比年初增加169.92亿元,增量位居山区五市第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创2003年以来新高,高达63.36%,比年初增长3.29%。

让利近20亿元减轻经营压力

梅州通过发放优惠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减免费用等方式为市场主体合理让利近20亿元,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1月至6月,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000万元,普惠小微企业748户,涉及金额18.5亿元;为受疫情影响的145户企业减少利息1328万元,减免抵押评估、登记、账户管理等费用1919万元。1月至7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75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0.16亿元;2月至7月,全市社保费累计实现减免7.93亿元,惠及缴费单位2.28万户。

外向型经济逐步回暖

梅州制订出台了《梅州市2020年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及其申报指南,今年上半年完成申报、审核各级扶持外经贸发展资金共计801万元;加强政银保合作,与工商银行梅州分行签订了稳外贸稳外资合作框架协议,今年新增加3亿元贷款规模。此外,还通过市政府领导挂点联系企业、组织企业参加第127届、128届广交会等方式,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1月至8月,全市外贸进出口62.7亿元,下降幅度继续收窄,其中出口54.5亿元、进口8.2亿元。8月外贸进出口10亿元,其中出口9.1亿元,同比增长2.3%,扭转了连续16个月负增长的局面;进口9030万元,同比下降29.1%。

粮食连续29年丰产稳产

梅州粮食的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省第三,连续29年丰产稳产,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产量指标。

近年来,梅州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良地、良种、良法、良品”为抓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客家主食产业集聚区。梅州市、兴宁市、梅县区、五华县、平远县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兴宁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五华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重点项目建设逐月加快

今年梅州安排重点正式项目352项、年度投资计划474亿元,增加70个项目、增加44.2亿元。1月至9月,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3.3亿元,年进度率64%,其中年度投资计划167.59亿元的57个省重点项目已经完成投资128.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6.6%。

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梅州全力以赴,把项目建设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落下的进度赶上来。3月以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逐月加快,表明重点项目建设受疫情影响后,已在恢复正常施工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

 
 
下一篇  
 
关闭